搜索

您的关键词

院处动态
首页/ 院处动态/ 正文

2025年1月24日,在国家电网总部科技项目的支持下,我校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刘骥教授带领的科研团队,与国网黑龙江省电力科学研究院、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国网甘肃电力科学研究院多方联合攻关,经过原创性电磁设计、结构和制造工艺优化,研制了业内首套35 kV / 20 MVar大容量、抗开裂无环流新型干式空心电抗器,顺利通过了国家权威检测机构的第三方型式试验,并在我省黑河市孙吴220 kV变电站成功挂网运行,标志着我国干式空心电抗器技术从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已经全面进入技术创造和技术领先阶段。

干式空心电抗器是电力系统输变电装备的重要一次设备,对电网安全稳定运行至关重要。然而行业内现有的电抗器设计方法源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加拿大传奇公司的设计理念和技术路线,长期运行存在的包封环流过热、匝间短路和包封开裂受潮进水等缺陷和故障成为长期困扰行业的技术瓶颈,对于面向我省寒地大温差条件下运行时上述问题尤为突出。团队前期研制了新型10 kV/120 kVar串联电抗器,并已于2024年1月在我省寒地成功挂网运行至今。对于更高电压等级、更大容量的并联电抗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创新性的采用分段笼式结构解决了雷电冲击过电压下首端线圈匝间电压过高的问题,突破了传统电抗器中互感电动势多支路平衡设计理论和实践无法统一的技术瓶颈问题,并解决了一系列生产制造中的工艺工装问题,提高了生产效率。

电气学院张明泽副教授、李枕副教授、冯宇教授等多名骨干教师参与了该项目技术攻关,团队经过设计理论、多物理场有限元校核和材料优化等深入研究,提出了整匝对称优化设计方法和全新电磁结构,自主开发了电磁优化设计软件和工艺工装,从根本上解决了高电压、大容量并联电抗器包封间环流过热、绝缘开裂等困扰三十余年的行业技术痛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与传统相同容量、相同电压等级的电抗器相比,新型并联电抗器的重量减小了25%,温升降低了15K,制造成本下降了20%。该类型的新型电抗器适用于推广至我国高寒地区使用,提高我省寒地电力装备的运行可靠性,全面助力我省新型电力系统建设。

此次技术突破无疑是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深入践行“学科建设,科研先行”发展理念的生动彰显,也深度契合了我校打通科技成果从实验室到市场应用“最后一公里”的战略部署。一直以来,学院秉持这一理念,不断在科研领域深耕细作,力求以科研实力的提升带动学科全面发展,全面构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协同创新体系,深度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发展。通过出台一系列政策激励措施,积极引导学科教师深入了解市场需求,精准对接产业发展痛点,主动作为,勇于创新,成功突破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瓶颈。相信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也必将抓住此次契机,为行业发展注入新动能,为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重要力量。

我校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刘骥教授、张明泽副教授、黑龙江电科院状评中心张健主任、技术专责李中原、国网黑河市电力公司领导和制造企业负责人共同前往现场指导安装。

35kV 20MVar电抗器成功挂网运行

安装现场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