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乐,测通学院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2022级本科生。曾获2023年黑龙江省“三好学生”称号、2025年校“励志之星”、2022年校“优秀标兵”、2024-2025年度校优秀共青团员等荣誉称号;连续三年斩获校一等奖学金,获评2023年度校史馆“十佳讲解员”;在学科竞赛中,荣获2024年度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省级一等奖、2024年度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省级一等奖;科研路上,她参与省级大创项目、哈尔滨医科大学《医用氧气温控仪》合作研发项目及校级自制仪器研发项目,成功申请一项发明专利与一项实用新型专利。凭借扎实的专业能力、明确的目标规划与不懈的奋斗,她成功保研至清华大学,用青春与汗水书写了一段逐梦前行的精彩篇章。
 
 
 
 部分获奖证书
 
 初心萌芽:在校史传承与生活磨砺中锚定方向
 
 有一种启蒙,叫在传承中汲取跨越时光的力量。初入大学校园,许乐便被学校的“大珩精神”文化深深吸引,主动申报校史馆志愿者队伍,经过多轮选拔与培训,成为一名正式的校史馆讲解员。每当身着整洁正装站在展馆内,面对前来参观的师生、校友与校外访客,她总会提前梳理好母校从创办初期到发展壮大的完整脉络,将校史中的科研突破、学科建设成果,以及前辈学者攻坚克难的奋斗故事,用生动而严谨的语言娓娓道来。每一次讲解都像是一场与历史的深度对话——她在讲述中深化了对母校办学理念与精神内核的认同,更在一次次应对访客突发提问、调整讲解节奏的过程中,悄悄练就了从容不迫的应变能力、条理清晰的逻辑思维,以及统筹讲解流程的组织协调能力。这些在潜移默化中积累的综合素养,日后成为她保研路上的“隐形助力”,让她在高校面试的交流环节中,总能展现出超越同龄人的沉稳气场与清晰表达。
 
 
 
 给新生进行校史讲解
 
 有一种方向,叫以专业热爱为灯塔稳步前行。在新生专业导论课上,系主任对测控技术“以仪器为眼,探万物之理”的精彩阐释,让许乐对测控专业满怀热忱,也正因此,她清晰锚定了仪器类专业的学习目标,从未在求学路上有过丝毫偏移。面对专业课程中抽象的理论知识、复杂的公式推导与难懂的技术原理,她从不会浅尝辄止,而是主动梳理知识框架,将零散的知识点串联成体系,遇到瓶颈便反复查阅教材、参考资料,或是带着问题向老师请教、与同学展开讨论,直到彻底攻克难点。当得知本专业保研名额有限、竞争异常激烈时,她没有被压力击退,反而将其转化为精进的动力:每一次作业,她不仅追求正确率,更会主动拓展同类习题,探索不同解题思路;每一场考试前,她都会绘制学科知识图谱,在帮同学梳理难点、讲解考点的过程中,同步巩固自身记忆,让知识掌握更加扎实。正是这份稳扎稳打、精益求精的坚持,让她的专业成绩始终稳居年级前列,为后续的保研之路埋下了坚实伏笔。
 
 随着专业学习的不断深入,许乐逐渐领悟到,测控专业既是“理论密集型”学科,更是“实践导向型”学科,缺乏实践支撑的理论知识如同空中楼阁。因此,在大二上学期,她主动向专业课老师提交申请,进入实验室参与基础实践学习。从最基础的仪器拆装、元器件识别,到参数测量、数据记录,她一步一个脚印从头学起。刚开始接触精密示波器时,由于对操作流程不熟悉、对仪器参数理解不透彻,她常常出现数据偏差甚至操作失误的情况,但她没有气馁,而是将仪器说明书逐页研读,把关键操作步骤与注意事项记在笔记本上,利用课余时间反复实操练习——每一次操作后,她都会详细记录步骤、数据结果与问题所在,分析偏差原因并调整操作方法,直到能够熟练驾驭仪器,精准读取每一组实验数据。
 
 
 
 利用课余时间学习操作仪器
 
 逐梦保研:在竞赛突破与科研深耕中破茧成蝶
 
 有一种逆袭,叫“从积累到冲刺”的稳步跨越。大二开学初,专业成绩排名公布的那一刻,许乐意外发现自己的专业排名位列第一。在班助的悉心鼓励与保研经验分享下,她锁定保研的成长赛道,踏上了逐梦之路。起步较晚的她,深知自己在专业知识深度、竞赛经验储备上与早作准备的同学存在差距,也曾因巨大的竞争压力陷入短暂焦虑,但她很快调整心态,主动找到多位成功保研的师兄师姐请教学习方法与时间规划技巧,结合自身情况制定了精细化的每日计划表——将时间精确到分钟,白天的大部分时间留在实验室,补学电路设计、程序编写等专业技能,跟着师兄师姐参与实验项目;晚上则留在自习室,系统梳理当天所学知识点,复盘学习进度,查漏补缺。第一次参加学科竞赛时,她因经验不足遭遇失利,但她没有被挫折打倒,而是迅速复盘失败原因,总结方案设计、团队协作中的问题,随后全身心投入到2024年度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与数学建模竞赛的备赛中。备赛的日子里,实验室成了她与队友的“战场”:从电路原理图设计、元器件选型,到程序编写与调试;从数据收集、模型构建,到方案优化与验证,他们一遍又一遍地推翻不合理的思路、重建技术框架、完善细节漏洞。
 
 终于,在无数个挑灯夜战的日子后,她与队友一举斩获两项省级一等奖,填补了竞赛加分的空白。
 
 
 
 电赛作品及获奖证书
 
 有一种热爱,叫在科研中打磨匠心。步入大三,许乐逐渐发现,比起竞赛场上短时间的竞技比拼,自己更享受“慢节奏”的科研探索,在反复打磨中完善作品,在学习新知识中突破自我。带着这份热爱,她加入颜教授的课题组,参与校级仪器研发与《医用氧气温控仪》项目。从最基础的拧螺丝、规划线缆,到复杂的硬件电路设计与调试,再到软件算法的优化,她一步一个脚印,认真对待每一个细节。为了攻克技术难题,她常常与搭档在实验室待上一整天,白天反复做实验、记录数据,晚上分析问题、寻找解决方案。每当看到实验数据向好、设备性能逐步优化,想到这项技术未来能为相关领域提供帮助,所有的疲惫都烟消云散。在《医用氧气温控仪》研发攻坚期,她扎根控制算法与硬件电路设计核心领域。无数次实验数据的反复打磨中,她创新提出“基于分级控制的自适应阈值算法”,直接将测温准确率从原先的85%提升至98%以上,为医用设备稳定运行筑起关键技术屏障,让每一次温度监测都承载对生命的敬畏。
 
 省级大创项目《基于机器视觉的果蔬采摘机器人》推进中,面对枝叶遮挡、模型提取能力不足的实际难题,她深耕视觉程序设计赛道,提出了yolov8-Agri模型有效解决识别难题,提升果蔬采摘成功率,用技术创新为智慧农业发展注入鲜活动能。
 
 最终,她不仅在科研实践中提升了技术素养,更练就了“坐得住冷板凳”的耐心与“精益求精”的科研审美。
 
 
 
 颜颐欣教授对许乐进行实验指导
 
 保研冲刺:在焦虑突破与责任坚守中收获成长
 
 有一种规划,叫紧盯行业前沿补短板。许乐始终以仪器类专业为核心目标,深知“想要在保研竞争中脱颖而出,既要巩固现有优势,更要弥补短板,紧跟行业发展节奏”。她养成了定期浏览高校官网与行业资讯的习惯:每日登录各大目标院校的仪器学院页面,及时掌握最新招生政策、研究方向、导师成果及学术会议动态;每周抽出固定时间研读仪器领域权威期刊,密切关注智能测控、物联网技术在仪器领域的应用趋势,让自身努力始终贴合行业需求。
 
 有一种成长,叫在交流中发现不足。大三暑假,许乐穿梭于各大高校的夏令营,与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学子、高校导师展开深度交流。通过这些思想碰撞,她清晰认知到自身不足。当同期保研生陆续收到心仪院校的offer时,她并未陷入焦虑,反而将这份“差距感”转化为奋进动力。夏令营结束后,她立刻制定详尽的“冲刺计划”,为提升科研思维,她仔细研读目标院校导师的最新论文,分析研究思路与方法,尝试撰写科研设想,明确未来研究方向。针对保研面试,她搜集近三年各大高校的面试真题,涵盖专业知识问答、科研项目阐述、英文交流等多个类型,反复训练自身表达逻辑与肢体语言,逐句优化回答内容。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数月的刻苦钻研与不懈努力,许乐最终成功收到清华大学的保研offer。回望这段逐梦之旅,她感慨道:“保研路上,有过迷茫困惑,有过艰难挑战,但明确的目标、持续的积累与及时的完善,让我一次次实现进步与成长。那些付出的努力、熬过的夜晚,最终都化作了照亮前路的光芒。”
 
 
 
 参加清华大学夏令营活动
 
 颜颐欣教授寄语许乐:“好风来时篷才张,青云有路终能上,知不足而奋进,望远山而力行。”如今,她即将带着在校的收获、带着家人的期盼,踏上清华大学的新征程。她表示,荣誉与成绩属于过去,未来的她将继续以“大珩精神”为指引,在测控技术领域深耕细作,用专业知识践行初心,用科研创新回应时代,更会用自己的力量为家人撑起一片天,努力成长为一名能为国家科技发展、为家庭幸福贡献力量的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