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5、26日,由中国计算机学会(CCF)主办,分别由哈尔滨理工大学、CCF容错计算专委会和CCF服务计算专委会承办的第1319期与第1315期“CCF走进高校”活动,在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成功举办。
一、CCF容错计算专委会走进哈尔滨理工大学
10月25日,“CCF容错计算专委会走进哈尔滨理工大学”活动在我校成功举办,本次活动由CCF主办、CCF容错计算专委会和哈尔滨理工大学联合承办。CCF容错计算专委会主任、CCF杰出会员、南京邮电大学教授张吉良,蚂蚁技术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张明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教授边松,南京邮电大学副教授高迎雪,以及哈尔滨理工大学信息安全芯片设计及可信人工智能应用团队师生80余人参加本次活动。活动由CCF集成电路设计专委会和容错计算专委会常务委员、哈尔滨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黄海教授主持。
活动伊始,黄海介绍了CCF以及CCF走进高校活动、CCF的发展历史、服务宗旨和发展理念,着重阐释了CCF走进高校系列活动在推动学术交流、促进人才培养、引领学科发展等方面的深远意义,并向广大师生发出热情邀约,欢迎更多志同道合的老师和同学们加入CCF的大家庭。

随后,黄海分别介绍了本次活动的主讲嘉宾张吉良、张明喆、边松和高迎雪以及他们的报告主题。
张明喆做了《面向供应链安全的同态加密加速技术》报告。报告分析了现有加密算法在多方数据计算中的性能瓶颈,并介绍其团队设计的硬件友好型同态加密协议,同时介绍了近年来蚂蚁金服将同态密码算法在GPU、FPGA等多平台进行硬件加速的研究工作。其成果已经被应用于金融、物流等场景,确保供应链全链路数据“可用不可见”,提升商业机密保护能力。


边松在报告《可编程高密度全同态加密计算电路与芯片技术研发》中重点展示了可编程全同态加密芯片的架构创新。针对全同态加密计算密度低、资源开销大的问题,其团队提出多种有效的解决方案,并在同态密码芯片的架构设计上进行创新,实现了高性能的同态密码硬件加速系统。该系统为全同态加密技术从理论走向工程化落地提供硬件支撑。


高迎雪在报告《人工智能与后量子密码硬件加速》中探讨了后量子密码(PQC)与AI计算的协同加速设计。报告分享了其团队在PQC算法硬件实现中的资源动态分配策略,通过近似计算与稀疏化技术平衡安全性与能效,旨在为下一代AI安全系统构建抗量子攻击的密码加速引擎。

张吉良首先对CCF容错计算专委进行了介绍,在报告中阐述了硬件安全芯片的核心挑战与创新路径。他指出当前密码芯片面临侧信道攻击、物理克隆等威胁,需从设计阶段嵌入安全防护机制。他还介绍了团队在PUF(物理不可克隆函数)方向的学术成果,为物联网、边缘计算设备提供可信硬件基石。报告还展望了芯片级安全与隐私计算融合的前景。

最后,报告会进入交流互动环节,现场展开了高水平的互动交流。哈尔滨理工大学的师生争相提问,气氛活跃。四位报告人针对职业发展、学术研究等关键议题予以悉心解答,其精辟的论述与深刻的洞见,不仅提供了极具价值的指导,也充分彰显了诸位师者的深厚学养。

本次“CCF走进哈尔滨理工大学”活动聚焦同态加密,不仅带来领域内最前沿的研究报告,更通过专家与师生的深度对话,创造了高价值互动。活动有效拓展了我校的学术视野与研究资源,显著激发了师生的探究热情,为其学术成长与科研创新提供了坚实支撑与前瞻指引。


二、CCF服务计算专委会走进哈尔滨理工大学
10月26日,“CCF服务计算专委会走进哈尔滨理工大学”活动在我校成功举办,本次活动由CCF主办、CCF服务计算专委会和哈尔滨理工大学联合承办。CCF服务计算专委会执行委员、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副院长玄跻峰教授,浙江大学潘家雨老师,鹏城国家实验室博士后王子徽老师,CCF服务计算专委会执行委员、哈尔滨工业大学计算学部贺祥老师,哈尔滨工程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王开宇老师,哈尔滨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黄海教授、副院长姚登举教授,CCF服务计算专委会执行委员马超教授,以及学院部分青年老师和研究生等60余人参加了本次活动。活动由CCF服务计算专委会执行委员、哈尔滨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张恺琪老师主持。


玄跻峰以“从测试用例生成到软件质量保障:实践与思考”为题,以“质量保障动机—软件测试生成—软件故障重现—程序代码修复”为核心脉络展开,报告聚焦人机物泛在系统下的软件质量保障难题,提出多项创新技术与工具,其中研发KotSuite工具以提升Android Kotlin单元测试覆盖率,提出ReTomb方法实现70.59%的Android Native Crash重现率,同时探索C/C++到Rust的代码转译技术,研发出获vivo蓝河操作系统创新赛一等奖的CStarX工具及Trans2Rust工具,为软件质量保障提供了从测试到修复的全链路前沿解决方案。

潘家雨以“物联网中边缘计算及智能的基本原理”为题,剖析了云端与边缘端计算的差异,指出边缘计算面临的痛点与挑战,深入探索边缘端高性能调度与采样策略设计。潘家雨的报告极具前沿性:一方面颠覆了“零等待(Zero-Wait)即最优”的传统认知,另一方面创新性地破解了信道采样难题。此外,他还将相关研究延伸到信号取值、未知信道数据采样及量子网络领域,研发的NGQuant算法在满足纠缠分发速率与保真度要求下,使任务完成时间较现有算法缩短50%以上。

王子徽以“联邦学习中的合作公平方法研究”为题,阐述了联邦学习基础、协同公平性概念及相关现有方法,指出当前研究面临的两大核心挑战:客户端贡献度难以计算与奖励分配公平性难以保障。报告详细介绍了FedAVE、FedSAC两种方法的整体架构,以及有界协同公平性(BCF)相关内容与理论保证,对所提方法的性能进行了全面验证与分析。

在交流互动环节中,与会的学者、专家和学生们积极提问,围绕创新技术、潜在应用和科研前景展开了深入探讨。报告专家耐心细致地解答了大家的疑问,现场气氛热烈,思想的碰撞在互动中频频迸发。

最后,“CCF服务计算专委走进哈尔滨理工大学”活动圆满落幕。衷心感谢玄跻峰、潘家雨、王子辉三位专家带来前沿学术分享,开拓了与会人员的研究视野;感谢学院组织团队的周密筹备,保障了活动顺利开展;感谢学院师生的积极参与,营造了浓厚的学术氛围。未来,CCF服务计算专委会将继续开展更多此类活动,以论坛为契机,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培育领域人才,为服务计算发展注入新活力。
连续两场高水平的CCF专题活动,加强了我校与国内顶尖学者及机构的联系。这两次活动的成功举办,是哈尔滨理工大学计算机学科与技术学院积极开展对外交流、持续深化与CCF合作的重要体现,将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等相关学科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提供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