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关键词

理工先锋
首页/ 理工先锋/ 正文

王爱丽中共党员,博士,测通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测控技术与通信工程学院通信工程学科方向带头人。2009-2018年连续九年获校“优秀主讲教师”荣誉称号,获2022年校“十育人”科研育人先进个人、事业单位工作人物嘉奖、2021-2023年度“两优一先”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王爱丽这个名字,在采访前就多次听好友提起过,“爱丽专业技术精湛,科研成果卓著。对工作非常投入、认真,对学生负责、热情。为人谦和低调,更令人感动的是,在家庭中也是一个负责任的母亲,育有两个可爱的孩子,家庭幸福。事业和家庭都能倾情付出,是可敬可爱的年轻人楷模。”

师者为师亦为范,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王爱丽从事教育和科研工作近二十年,一直用实际行动践行和诠释着这句话。育桃李精心勤勉,做学问严谨踏实,成为学生学习知识、锤炼品格、奉献祖国的引路人。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回应了习近平总书记对教师的叮嘱,“做老师就要执着于教书育人,有热爱教育的定力、淡泊名利的坚守。”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辛勤耕耘桃李飘香

王爱丽在生活中为人师表,以勤奋、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影响着学生,在教师队伍里更是以身作则,立志为党和国家培养优秀人才。她注重因材施教,从教19年来,连续9年获校“优秀主讲教师”称号。

作为人生导师,她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育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将思政教育延伸到与学生交流的每一个环节,经常以自己在国内外求学期间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为例,教育学生要爱国、爱党,要树立为民族复兴而奋斗的鸿鹄之志。她严以修身、严以律己,凡事勤勉躬行,坚持行胜于言,潜移默化地向学生传递着严谨、认真地做事态度和求真务实的科研精神。引导学生阅读学科最前沿文献,加深对研究方向的理解等方面的知识进行了诸多有益探索。在她的影响下,日本中部大学、印度工业大学与我校建立了稳定的国际合作关系,多名外方研究生联合我校发表论文30余篇,邀请外方导师来华线上线下做学术报告4次。看到哈尔滨、杭州、南京、北京等多个城市飞速发展,今非昔比,外方师生由衷感叹、敬佩中国的崛起。

在研究生的培养中,王爱丽尽心尽力,全力指导研究生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培养研究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人在一起是聚会,心在一起是团队。我很乐意和学生们一起做实验,也很享受这个过程,我们的团队是一个积极向上的团队,科研氛围很好。”王爱丽自豪地说。科研之路是漫长而辛苦的,但是在她的带领下,整个课题组如同温暖快乐的大家庭,在和谐愉快的氛围里前进着。研究生都能在早上八点半之前进入实验室,晚上还会再加班两三个小时。曾连续两次获得国家奖学金的硕士研究生周华明说:“王老师是一个非常认真的导师,从实验方案制定、实验细节把握到实验结果整理,王老师都事无巨细、严格把关。研究生一年级的时候,在王老师的指导下在《Remote Sensing》发表了高光谱遥感大数据智能解译的论文,受益匪浅。”

王爱丽坚持教学要根据科学实践结合,通过每周例会、全天时微信在线答疑的方式跟踪指导,及时有效的解决学生的困惑,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指导研究生获得国家级、省级竞赛一等奖11项,2022年度获得第十七届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优秀指导教师。所带学生7人次获得国家奖学金,5人考取南航、哈工大等985、211高校博士。为社会输送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研究生38人,就业率达到100%,多名学生就职于腾讯、京东等世界五百强公司,受到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

专注科研,全心投入,开拓创新成果丰硕

“对于科研,我从来没有放松过。要想做好科研,必须要用心坚持,要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轻轻松松绝对做不好科研。”王爱丽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作为科研工作者,她一心扑在工作上。“五加二”“白加黑”,每天14小时以上的高强度工作已是常态,总是在教学楼熄灯的那一刻才离开办公室。正是这种不怕吃苦、以苦为乐的精神,使她在攀登科学高峰的征程中取得一项项傲人的成绩。王爱丽担任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黑龙江省激光光谱技术及应用重点实验室遥感大数据智能解译方向带头人。2014赴日本中部大学计算机科学学院访学,建立学科机器视觉医学虚拟现实研究方向。近年来,发表TRANS和中文卓越期刊等论文60余篇;授权专利15项,其中国际专利1项;科技成果侧重应用于天空一体化遥感大数据实时监控及智能解译、寒区旅游公路恶劣天气预警及事故预防的智慧监管平台的建立与维护,被国网黑龙江省分公司、黑龙江省交通运输厅等应用,助力我省亚布力丝路带冰雪经济发展、破解“双碳”目标下基于高光谱遥感的电力系统碳排放量监管技术的“卡脖子”难题,为国网进行有序供电提供有力依据,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及龙江振兴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在科学路上没有平坦的大道。”王爱丽时常觉得,科研之路就应该不畏艰辛、攻坚克难、勇攀高峰。从教数十年来,我与学生们一路相伴,相互鼓励,不抛弃、不放弃。在这勇攀陡峭山路的过程中,我们共同修炼了淡泊的心性,磨砺了坚忍的灵魂,赢得了充满力量与美丽的人生。2022届优秀研究生徐若彤同学在研二下半学期因自己的小论文进展不顺而满心焦虑,王老师经常和她共同讨论、修改论文并推敲每一个关键词直至发表,甚至是大年初一还通过腾讯会议讨论如何进行论文的大修。收到SCI期刊录用通知的那一刻,王老师说“付出就会有收获,以后你会觉得世间最容易之事便是学习,没有人比它更真诚,更温柔以对,更公平。”“科研之路,道阻且长”正是这番话支撑着师生共同怀着热烈滚烫的梦想,一步一步的向前走,温暖而又有力量。

 勤勤恳恳,锐意进取,服务社会成效显著

无论是学科专业建设,还是科研管理,王爱丽都能一切从服务大局出发,敢挑重担、勇于担当,恪尽职守、甘于奉献,忠实地履行着一名党员的职责与义务。教学科研只是工作的一部分,她还担任了通信工程系副主任一职,认真做好学院各项事务,尽心尽力为学院服务,得到了院系老师的广泛好评。她协助学科完成第四轮、第五轮学科水平评估(2016年、2020年),省级领军人才梯队建设和考核(2013年、2016年、2019年),学位点合格评估(2018年),博士后流动站水平评估(2020年),国防特色学科保密条件建设(2019年),获批黑龙江省重点实验室(2019年)。代表电子信息类专业联合哈尔滨海能达科技有限公司获批新一代信息技术省级产业学院1个。

科研、教学、学科建设、养育儿女,哪个都不能丢。疫情三年,她常常将一双儿女带在身边,老二不能去幼儿园,老大不能上学,家里也没有老人帮忙,孩子病了、跑“丢”了也顾不上。王爱丽做完饭就立马线上上课,经常一天忙到下午才顾上吃第一顿饭。由于不按时吃饭的原因,导致得了严重的胃病。她默默地忍受着病痛的折磨,总是吃点药顶过去。经常是孩子睡了才能安静地工作,平均每天只睡4个小时。不是不困,是“夹缝中”抢时间,和孩子们“错峰出行”。

王爱丽注重国际化学术交流,担任日本中部大学客座教授,获批国家级“一带一路”创新人才交流外国专家项目,与外国专家联合发表论文50余篇,联合培养研究生4人。她全面推进学院、学科国际化,开创学科国际联合培养、国际交流合作新局面。通过广泛交流,招收俄罗斯、蒙古、孟加拉、马达加斯加、也门等国博士/硕士留学生12名,突破学科没有国际留学生的困境。她克服语言障碍、查阅文献资料、了解风土人情,教科研、组party,尽力使学生们在生活习惯上能够融合在一起,进而在科学研究上形成合力。不同肤色的笑脸如同一朵朵盛开的花,增进了“一带一路”国家人民之间的交流和友谊。值得一提的是,孟加拉的鲁夫同学在来华的第一年就结合交通厅的项目需求,完成了基于YOLOv7的高速公路车辆智能检测与计数的算法实现,并在德国召开的四国会议宣讲、做学术报告,极大的鼓舞了各国留学生的学习热情。

王爱丽主办/协办中俄蒙德四国论坛、VSIP、MLICOM等国际学术会议,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积极促进学校与“一带一路”沿线姊妹大学的合作伙伴关系。担任日本中部大学计算机科学学院客座教授期间,通过国家级引智项目,与外方导师联合指导博士研究生3名,在医学图像重建、医学虚拟现实领域发表论文20余篇。

任黑龙江省仪器仪表学会理事、黑龙江省光学学会理事,积极联系省内学科同行,协办学会年会,履行副理事长的职责与义务。任《计算机工程》《液晶与显示》编委,负责专栏组稿工作;连续三年获期刊年度优秀审稿人奖。

教育,因无闻的付出和无私的奉献而崇高;教师,因高尚的品德和忙碌的身影而美丽。王爱丽立足讲台19载,用爱心坚守在教学、科研的第一线。她不忘初心,一直在理工这片沃土上默默耕耘,不求回报,在教学和科研工作中感受着快乐,散发出一种恒久弥新的芳香。

最新推荐